放料阀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放料阀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多头市场要强化多头思维

发布时间:2021-01-21 14:57:49 阅读: 来源:放料阀厂家

多头市场要强化多头思维

本周,虽然上证指数涨14点,深成指涨77点,中小板涨174点,创业板涨69点,红周一和红周五的超强态势不变,但是,一周市场竟是在弥漫多数人的空头思维中战战兢兢地上扬的。踏空者不在少数,资金卡市值收周阴线的投资者也不少。  面对不计其数的人在念念有词地说“调整”,今我想强调的是:多头市场要强化多头思维!  1、补掉缺口后为何继续横盘一周?  从7月28日携1804亿巨量创新高之后,大盘已经在2177-2230点区间横盘了3周。照理,在周一补了2231点缺口后,隔天大盘仅冲高到2246点,却没有再接再厉、乘胜追击,往上拓展。  因为,众所周知,在去年9月和12月,留下了2270点和2260点两个头部,尤其前一个头部堆积了较大的成交量。显然,贸然进攻不可取,反而会遭到获利盘和解套盘的双重夹击,使行情夭折。  于是,主力机构采取了主动让上证指数减速、震荡回撤两个手法,刻意对石化双雄、银行股,以及其他大盘股打压了一周,周四甚至跳水至2210点。目的是为日后的继续上攻减轻负累。这样,本周将前期三周的2180——2230点区间的震荡,提高到2210-2246点区间进行震荡,有效清洗获利盘和解套盘。  对主力的这种策略,绝大多数人看不懂,对高高在上横盘了20天的技术图形,忧心忡忡,误以为缺乏买盘,上行动力不足,深幅调整开始。于是,短线客追涨杀跌,中线持股者也开始动摇,担心胜利成果得而复失,纷纷减磅操作。甚至不乏认为行情已经结束者。  从周末收盘的结果看,主力的控盘是有力的,策略是明智的、成功的,是有底气的表现。  2、众人皆曰调整,其实风险不大  在周一补缺之后,市场关于将有深幅调整的说法普遍流行,认为中级行情已进入尾声,甚至就此结束。  理由主要是:腾空而起的高位20天横盘,久盘必跌;汇丰8月PMI50.3,创3个月新低;证监会新股审核加速,下周有11只新股申购;日K线图呈上升三角形,形成头部的概率很大。  但是,资本市场真正的风险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准备时突然出现的。人人都看到的风险,其实不是风险,或者说是较小的风险。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风险都缺乏充分的根据。  所谓的“高位横盘必跌”。其实2248点并不高,只相当于13年前位置,离2049点的起点只涨了9.6%,20个交易日横盘中成交了5.8万亿,将流通市值换手近三分之一。大量的境内外新增资金显然是有备而来,志在高远。今后回头看这只不过是“小土丘”而已。  所谓的“汇丰PMI数据低于预期”。其实,再差也仍然在枯荣线50之上,符合“新常态”理论,。我认为,此数据对大盘的冲击是暂时的。因为,政府已经多次向国内外承诺,全年定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7.5%的底线。而上半年是7.4%,那么,下半年必须7.6%。为此,政府必将采取降准降息和其它微刺激措施。何况,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如城镇化、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升级、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环保、地区梯度转移升级、大消费、对外投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10个方面。因此,经济数据不理想,看起来是坏事,其实反而可以变成好事。  “所谓的新股审批加速”,这是臆测的“利空”。5月份证监会就承诺,年内发行新股总量100家,按月均衡发行,又何来“加速”一说。再说下周新股集中申购,这早已不是什么“利空”,而是人们预期中的安排,市场反而欢迎,因为比分散发行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反而小。  所谓的“日K线图呈上升三角形,将形成头部”。这是从局部范围所做的解读和推测,如果把K线图时间周期拉长,也可以把去年9月以来的整个图形,看成“三重底”、“大碗底”、呈漂亮的上升形态呢!  3、两路资金各唱各调  很多人原本以为,第一波是在沪港通的刺激下,主要靠有色、煤炭、钢铁、水泥、地产等周期性行业板块拉升的,其后也会像2012年12月—2013年2月1949-2444点那轮行情那样,可以继续靠这些大盘股,通过三个台阶的盘升而一气呵成。但是,随后市场20天的横盘让他们希望落空。  一方面,在境外新增资金主导下,第一波拉升后,大盘股涨幅较大,而境外资金盈利期望较低,短期有10——20%的盈利,就纷纷了结,或赎回ETF,致使这一两周来大盘股走势疲软。  另一方面,“新常态”的完整表述使境内投资者十分清醒,周期性的大盘股是“降增速”、“调结构”、“去过剩”、“去刺激”的受损对象,因而不可能成为后续的行情中的领头羊。内地资金更偏好并主导中小盘题材股,热衷题材和事件推动,炒作气氛甚浓,扩大盈利的愿望较强,做盘拉升积极,市场赚钱效应明显,故对中小投资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遂导致目前无论是创业板中小板,还是主板,都是题材股的天下。上证指数涨得慢些,指数低些,盘得扎实些,市场的个股盈利机会反而更多。近期,上证指数横盘,但创业板、中小板指数却涨幅惊人,每天都有30-40只涨停板。  可见,题材对中国股市的提振作用和威力之强,这是中国股市与周边股市明显的区别。即使沪港通开设,两路资金各唱其调的局面也难以改变。  4、跑赢大盘需要多头思维的大局观  虽然,这一个月来的行情属于攻势凌厉、高举高打,人气喷发,赚钱效应明显,但是很多投资者还是跑输了大盘。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定的多头思维大局观,熊市思维仍挥之不去;涨的时候一味看好,而出现一根大阴线后,立马惊慌失色、悲观失望,因而老是犯追涨杀跌的错误,底部筹码越来越少,持仓成本越来越高。  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多头思维的大局观来看待行情的发展变化:  对中国经济,不要拘泥于阶段性局部数据,不要轻信经济学家和分析师的主观臆测,而应坚信政府的“新常态”观,坚信7.5%的GDP经济增长目标定能实现。  对货币政策,也不必太在乎某一个月的贷款数量,而应坚信货币政策“定向宽松”的趋势已经形成,继续降准、降息势在必行。  对于今年的扩容,由于总量已定,以往的扩容大跃进已不复存在。10月20开设的沪港通、QFII额度不断增加,到2020年前保险公司可进入股市的资金,可多达7万亿,加上社会保障养老基金入市,故市场无需再患“扩容恐惧症”。  对行情何时结束,我认为,只要沪港通还没开设,QFII新增额度没有枯竭,20省市6.7万亿市值的混合所有制还没破题启动,军工、软件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传媒、智能机器人等中央级题材炒作没有达到疯狂的程度,就不要轻言行情结束。  对行情的高度,从2049点起步,只要涨幅未超过20%,没有攻克2013年和2012年的2444点和2478点,那么,中级行情就不会轻易夭折。  对于市场的估值的修复程度,目前唯沪深主板处于全球股市的估值洼地,万亿境外资金对A股虎视眈眈。只有到中国股市的估值洼地被填平,境外和境内新增资金入市愿望减退,那时行情才可能结束。  一个月前,我断言,股市的中国时间开始,怎么会刚开始就结束了?  5、要提前备战外生成长性板块  20多年中国股市历史表明,每年的十大“黑马”股中,多数是有资产重组等外生成长性的个股,外生成长性是股市的最大魅力所在。  据悉,9月份全国第一个国资运作平台将在上海宣告成立,上海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会破题。这必将带动整个上海国资改革板块和其他19省市的国资改革板块全面启动,市值占整个股市的三分之一。  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是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同样级别的重大事件,是广大投资者都应当高度重视,并及早预见的股市罕见的重大题材,其爆发力将远超多数内生成长性的个股。  虽然近期创业板涨势强劲,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记住“高岸(山)为谷(深渊),深谷为陵(丘陵)”这句经典名言。近期,有大资金正在从创业板高位获利了结、悄悄撤离,而不动声色地转移到市场多数人并不看好的上海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股。大多数的上海本地股,都在底部温和放量,沿30度斜线缓慢推进。包括社保基金在内的境内外大机构,正加紧建仓,积极备战9月上海国资运作平台设立、混合所有制改革破题的大行情。记得,去年自贸区概念股群体暴涨时,创业板中小板整整跌了一个月。对9月以后市场的分化走势,投资者当尽早预见,提前防范。  对于国资改革带来的机会,可关注四条主线:  一是有可能列入资本运作平台的公司,有望最先引进民企或外资战略投资者,搞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变产业或业态,做大做强做优,从而使公司获得爆发式外延式增长的机会;  二是隐蔽资产多、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有巨大消费市场的公司,尤其是商贸类、食品类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引进民企或外资,创新国有资本管理机制,强化市值考核,大幅提升市场价值;  三是国有控股比较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的公司,在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实施股权激励、市场化管理等手段后,使公司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大幅改善,市场价值大幅提升;  四是集团上市公司较多,在资产整合过程中,因为不符合产业发展整体规划要求,被作为“壳资源”卖出的公司,具有市场化的投机价值。  只要分散持有外生成长性的竞争类个股,就可对上证指数一两百点的下跌无所惧。而上涨的空间,则有三五百点,一两千点,甚至更多。这远比目前看高指数涨到4000点、5000点,显得更实际、更快、更安全、更有意义!  6、下周将继续尝试向上突破  尽管下周三四有11只新股申购,会较多地分流市场的资金,对市场形成较大的资金压力。  但是,在连续四周20个交易日、用5.8万亿的成交量站稳2200点平台基础上,尤其是本周连续5天以平均1435亿的成交量,收盘站在2230点重要位置之上,我认为,大盘仍将会尝试冲击2260点、2270点两个历史高点。虽然每上冲一次都有可能会有回落,引起大盘一定幅度的震荡,但是,大盘向上突破的态势是不可阻挡的。

代码测试平台试用

软件并发测试平台

常见的云测试工具